十年归队:百队杯少年的重返之约
深秋的阳光斜斜洒在和平里第一小学的塑胶球场上,篮球撞击地面的脆响穿透风层,像一枚精准的时光针,刺破了十年的光阴隔膜。看台边缘,三个身形挺拔的少年静立着,校服领口别着的百队杯十周年纪念徽章,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 —— 他们是叶祯宸、邢栋和陈泊延,十年前在这里捧起百队杯冠军的少年,如今已长成高三学子,踩着熟悉的脚步声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。

“你看那片罚球区,当年我就是在这投进致胜球的。” 邢栋的指尖划过场边的白线,指尖下的塑胶地面比十年前更光滑,却依然能唤醒清晰的记忆。2016 年的夏天,还是小学生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球衣,在与翠微小学的决赛中拼到最后一秒,“当时脑子里只有‘不留下遗憾’这一个念头,直到裁判吹响终场哨,才敢相信我们真的赢了。” 那份狂喜至今烙印在他心底,就像当年登上《北京晚报》的夺冠照片,被母亲镶在相框里,摆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。
叶祯宸的百队杯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少年时代。从首届篮球赛参赛时的懵懂,到后来年年登场的熟稔,他见证着这项赛事的成长:“以前分赛区的场地还是土场,下雨就泥泞不堪,现在不仅场地升级,参赛队伍也从当年的几十支变成了上百支。” 唯有赛场边的呐喊声从未改变,如今听着学弟学妹们的助威声,他总会想起自己当年被替换上场时,队友们拍着他肩膀喊 “加油” 的模样。十年里,他只在初三和高三因超龄缺席,赛场的每一寸角落,都藏着他不同年纪的汗水印记。
陈泊延与百队杯的缘分,始于一场偶然的驻足。2016 年,7 岁的他在奥体中心看台上围观比赛,看着球员们在场上奔跑跳跃,心里悄悄埋下了种子:“我也要像他们一样,在百队杯的赛场上打球。” 一年后,这个愿望便成了现实,他穿着崭新的球鞋完成了篮球生涯的正式首秀。“百队杯就像我的‘兄弟’,” 陈泊延笑着说,从分赛区的初体验到十周年赛事的盛大开幕,这项赛事贯穿了他的篮球成长史,“就算现在超龄不能上场,我也总想来看看,这里藏着我最纯粹的热爱。”
xc体育,XC-Sports,xcsport体育,XC sports,XCSport官方平台球场中央,身着新球衣的小学生正在热身,传球时的失误引发阵阵善意的哄笑,像极了十年前的他们。叶祯宸注意到,今年的赛事新增了 U14 女子组,姑娘们运球时的专注眼神,让他想起当年赛场上为数不多的女球员,“现在的孩子更幸福了,有更完善的组别设置,能一直打下去。” 邢栋则被场边教练的战术板吸引,上面的战术图示比当年复杂得多,却依然能看出百队杯一贯的育人内核 —— 正如赛事从 1984 年创办之初就确立的公益定位,这里从来不止是竞技场,更是培养团队精神与规则意识的摇篮。
开幕式上,三人作为往届冠军代表接过纪念书《小篮球 大梦想》,封面上十年前的自己笑得一脸灿烂,球衣号码还清晰可见。“当时拍封面照时特别紧张,总担心表情不够自然。” 叶祯宸摩挲着书页,指尖掠过当年队友们的笑脸,有些人虽已不再常联系,但只要提起百队杯,就能瞬间拉近距离。陈泊延在签名墙写下自己的名字,旁边是学弟学妹们歪扭却有力的字迹,新旧名字在墙面重叠,像一场无声的接力。
午后的风渐渐暖起来,新一批球员踏上赛场,哨声响起的瞬间,三个少年同时站直了身体。邢栋想起自己曾说 “百队杯是情怀”,此刻才真正读懂这两个字的重量 —— 它不是尘封的奖状,而是每当回到这片球场,就能重新感受到的热血与纯粹。叶祯宸计划高考后报考体育教育专业,希望未来能以教练的身份回到百队杯;陈泊延则悄悄报名了赛事志愿者,想用另一种方式留在这个 “大家庭”。
夕阳为球场镀上温柔的金边,比赛还在继续,欢呼声一波高过一波。十年前的少年已长大,他们带着百队杯赋予的勇气与坚持走向更远的未来,而这片球场永远等候着 —— 等候着旧梦归来,也等候着新梦启程。正如这项从 112 支队伍发展到千队规模的赛事所见证的,青春会老去,但奔跑的热爱永远年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