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故事:“钢铁将军” 陈亚琼的体育桥
在中国体育工作者联会 (香港) 的办公室里,年近七旬的陈亚琼指尖划过桌上的排球模型,金属奖杯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。这位曾以 “钢铁将军” 之名响彻世界排坛的女排功勋,扎根香港四十余载,早已将人生的第二战场,筑成了连接内地与香港的体育交流之桥。
1981 年日本大阪的世界杯赛场,至今仍是陈亚琼记忆中最滚烫的片段。作为中国女排主力副攻,她在与日本队的冠军争夺战中,肘关节旧伤被来球狠狠砸中,冷汗浸透运动服却始终未露半分疲态。“队友说我看着瘦得像芦苇,骨子里全是钢筋”,这份带伤作战的韧劲,让她收获了 “钢铁将军” 的绰号。当五星红旗首次因女排世界冠军升起时,香港球迷自发聚集在街头欢呼的场景,通过电波传到她耳中:“那一刻就觉得,我们的胜利连着千万颗心。”
腰伤终究让这位猛将在 1982 年遗憾退役。次年赴港探亲时,香港球迷接机时举着的 “亚琼加油” 标语,意外成了她人生转折的伏笔。“他们还记得我拦网的姿势,甚至能说出我每场比赛的得分”,这份跨越山海的热忱,让 26 岁的她决心留在这片土地。从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普通职员到联络办宣传文体部副部长,身份变了,但她与体育的联结从未断裂。
上世纪 90 年代,香港体育赛事资源匮乏,陈亚琼主动请缨对接国际排联。为了争取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落地,她带着团队逐家企业走访拉赞助,深夜修改场馆布局图,甚至亲自测试观众席的观赛视角。“香港的优势在专业和热情,要让世界看到这里的潜力”,在她的奔走下,香港站最终成为赛事最受欢迎的分站之一,连续多年座无虚席。更令人动容的是 2004 年雅典奥运后,她自筹资金组织冠军代表团访港,靠着 “琼姐” 的口碑,说服十几位冠军在三百幅照片上签名,作为礼物回馈捐赠企业家,用真诚架起体育与社会的桥梁。
深耕香港的岁月里,陈亚琼的目光始终聚焦在 “人” 的联结上。她连续十年牵头组织 “体育交流营”,每年带着上百名香港中小学生北上,走进北京体育大学的训练馆,与内地青少年同吃同住同训练。有个香港男孩曾怯生生地问她:“内地的排球网和我们的一样高吗?” 如今这个男孩已成为香港青年排球队教练,常带着队员参加大湾区联赛。“体育是最好的通用语,能把‘陌生’变成‘熟悉’”,这是她四十余年的深切感悟。
2005 年,陈亚琼发起成立中国体育工作者联会 (香港),李宁、伏明霞等六百多位定居香港的世界冠军陆续加入。这个 “冠军联盟” 不仅为香港运动员提供专业指导,更成为两地体育交流的 “人才库”。她推动成立的中国香港健身气功总会,如今会员已超千人,今年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展演项目的 28 名香港队员,全部从这里选拔产生。“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,每个领域都能种出交流的种子”,她指着墙上的会员合影,眼里满是欣慰。

在陈亚琼心中,女排精神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。“袁指导当年让我们跟男排打教学赛,他们的扣球像石头砸过来,我们从躲球到敢往球底下钻,练的就是拼劲”,她常把这些故事讲给香港青年运动员听。2018 年,家乡福建为她建起中国首个女排精神个人主题展馆,她特意将香港球迷早年赠送的签名排球陈列其中,“这是两地情感的见证”。而电影《夺冠》中那个带伤拦网的福建姑娘原型,正是她体育人生的生动注脚。
如今退休后的陈亚琼仍闲不下来,粤港澳联合举办全运会的消息让她格外振奋:“这是展示大湾区体育力量的好机会。” 她的手机里存着许多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视频,偶尔还会下场示范拦网动作,身姿依旧矫健。
从大阪赛场的冠军荣光到香江之畔的默默耕耘,“钢铁将军” 的铠甲早已化作温柔的桥梁。四十年光阴流转,陈亚琼用体育为笔,在香港与内地之间写下了最动人的情缘故事 —— 这故事里,有拼搏的力量,更有融合的温度。
xc体育,XC-Sports,xcsport体育,XC sports,XCSport官方平台